去年,花老师逛莫斯科大学附属动物学博物馆的时候,就有朋友推荐可以去圣彼得堡看一看那儿的动物博物馆。这两天,借着和
哇Cuniversity到圣彼得堡探游学营线路的机会,我终于造访了圣彼得堡动物博物馆。作为全世界最好的动物博物馆之一,圣彼得堡动博名不虚传,它展现出来了和莫大动博完全不一样的乐趣。展陈方式:老树开新花
在正式看圣彼得堡动博的介绍之前,我强烈建议大家看看我去年写的莫大动博的介绍:帝国底蕴,洋溢于小小标本中。这两座博物馆都是俄罗斯人的杰作,都有着教科书般的脉络,标本的制作水平、精巧劲儿与其中透出来的艺术气息,也都颇为相似。
为何这么说呢?为啥一个动物博物馆,还要提艺术气息?我们不妨来看看上面这个鲎标本。标本师傅将鲎的外骨骼彻底的拆解开,再用铜丝将一节节的铠甲缀连起来,装配在了一起。近些年来,各种电子产品特别喜欢用这种有立体感的分解图来展现科技感,这种效果也就是所谓的“爆炸图”。用爆炸图来体现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结构,会给人一种类似于精巧机械的美感。
我有一些做标本的朋友讲,做这样的分解效果并不难,他们也能做。确实如此。可是俄罗斯人做出来的“爆炸标本”的确是任谁都觉得美呀!
再比如这件跳鼠标本,后方的那个小家伙正跳到半空当中,似乎被按下了暂停键,整个动作被凝固了下来。我看了好一会儿,想知道它是如何悬空的,才发现就在它背后有一块特别容易被忽略的玻璃,它就粘在玻璃上。这可太巧妙了。
一两件标本,构不成一整座博物馆。圣彼得堡动博和莫大动博,都是旧式自然博物馆的代表。这样的博物馆会用多到让人密恐的海量标本,展现出大自然的繁复纷呈,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只要你懂一点动物学,或者有懂动物学的人带着看,这样的博物馆就会让你特别爽。
相对莫大动博,圣彼得堡动博用了更多的新式展陈方式。相较于前辈,新式自然博物馆不那么追求标本密度,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自然的场景。比方说上面这个白鹳的场景就很有意思。白鹳是一种巨大的鸟类,在欧洲,它们喜欢在人家的房顶上筑巢。欧洲民间故事中,白鹳是送子鸟,它们会叼着来自上天的孩子,送到各家各户当中,这种场景经常出现在各种动画片当中。因此,白鹳在屋顶筑巢就成为了一个吉兆。这一柜子的标本,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吉祥的场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攀雀的场景。我之前介绍过这种鸟类(详见:羊毛毡和圆树洞:鸟儿的豪宅由谁建造?),它们会用草、芦花、柳絮乃至羊毛筑巢。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摸起来和羊毛毡一毛一样的攀雀巢,非常有意思。上图中的这个场景,展现的就是攀雀筑好巢之后,轮流飞进窝中的画面。且看这两只小鸟,它们的动作、姿态都不一样,是专门为了在标本中的位置来设计的姿态。
这就让我想到这两年在国内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贝林自然博物馆。贝林老先生捐赠的标本制作水平都很高,但几乎都是批量制造,每种动物的动作、神态变化不多。如果拿这些模式化的标本拼凑场景,就很容易有过于机械、僵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圣彼得堡动博中完全感受不到。
老式自然博物馆转向新式自然博物馆,其实体现的是博物学受众的变化。在以前,博物学可是贵族、富人的游戏,博物馆是专业观众流连的场所。所以,那个时代的动物博物馆拼的就是数量,标本越多,江湖地位越高,越容易获得专业观众的